熬,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烹饪方法,我们可以熬粥,也可以熬白菜;熬,也作“忍受”解释,比如忍受痛苦,或是困苦的生活等等。在刚毕业独自在北京闯荡的日子里,“熬”是我生活中最常见的代名词,那个时候每每下班,我会在跋涉30公里的路程后(我的公司在北四环,而租房则在西南三环,那时候地铁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即使在现在的交通条件下,那段路程也不容易...),到楼下的小商店里,随便买上点“大陆菜”,回家匆匆洗涮之后,放到锅里“一锅烩”,在将热乎乎的汤放到嘴里的那一刻,觉得那么温暖,那么富有营养,甚至在想,如果不上班,天天在家有这样的“一锅烩”,我也就满足了。
后来,随着做饭的技艺不断提高,我也就知道了“熬”原来没有那么简单,“熬”有时是为了在煎、炒的预制过程中做得透一些,彻底清除掉肉类的异腥味和蔬菜中的过多水份;“熬”有时会将原料直接放入经过精心调味的汤水中熬制;“熬”的过程中,加热时间不宜过长,不能让原料过度受热而过多失去鲜味和营养。
“熬”的过程虽然看似简单,但其实是为了提取有效成分或去掉多余的水分、杂质。我铺垫以上那些文字,不是为了凑字数,也不是在讲“食全食美”。而是触类旁通的想一想,在工作中“熬”何尝又不是为了更多的积累,所谓厚积薄发是也。至少在我看来,熬对于HR来说好处有以下:
1.“熬”的时间越久,你才可以越深刻,越全面的了解一个公司真正的组织架构和人事关系,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比如为何组织在
上海猎头公司部门架构及人员安排上存在明显缺陷,却为何多年迟迟没有变化?不要简单的以为只有你高明,前任的HR都缺乏专业知识和敏感度,恰恰就是他们的敏感度高,才没有冒然行事,如果老板的小舅子是采购部的leader,那么采购部门人员“报价高,反应慢,服务意识差”的症结就远不是你来个绩效考核评估成绩“差”,让人家立刻卷铺盖走人那么简单,你拆了人家挡在自己前面的“保护墙”,“老板的小舅子”能那么轻易放过你吗?
就算你没拆人家的墙,但你招聘来了个“顺风耳”,或是处处为公司着想,精打细算的“老手”,你能巴望这个人能在这个部门呆多久?估计不久,就是这个人主动离职收场,里外里,你也成了好心不落好。老板不会夸奖你为公司找了个认真负责的采购,因为在这之前,“小舅子”已经跟老板“吹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