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一位传统制造业的哥们儿咨询我:2000万投资,做一个猎头共享平台可否?听了他的商业逻辑之后,我说:这种事,A、B、C、D公司都做过,最大的投入几亿了还亏着,投几百万几千万的都死掉了,你还前赴后继?
他惊讶地望着我说:都说招聘行业很赚钱呀?
我说:招聘行业已经是绝对的蓝海,如果你非要在招聘行业里分一杯羹,把你投资额度的后面加二个零!
招聘行业和电商一样,产业格局已经形成。现在你投100亿,也未必能做成第二个淘宝、第二个天猫、第二个京东、第二个唯品会。招聘行业几大平台,都基本完成了各自的跑马圈地,猎聘针对高端,智联主打中低端,猎头玩细分和小众。这几年陆续出现的各种所谓的猎头平台,有三个硬伤是致命的:
1. 客户数量与客户质量的矛盾。猎头行业的“共享模式”和交通出行不同。比如滴滴打车,我只搭建平台,一头是车,一头是乘客,车主,接单就赚钱;乘客,花钱就可以叫来车,需求与供给是明确的。招聘不行,让猎头在平台上做单,客户数量必须足够,而如果要保证数量,质量自然没有办法保持。如果平台严格筛选客户,以保证客户质量,那么,有限的客户、有限的几家猎头,平台的活跃度显明不够,自然赚不到钱,持续就是不可能的。
任何一家猎头公司自己开发客户,从开始接触客户,到职位分析,到资源对接,到合同洽谈,到付款方式等,经过一系列交流,客户质量如何,猎头公司已经有一个初步判断,质量差的客户也许会签,但签约后可能不过交给实习顾问练练手。或者签约推荐一轮下来发现客户不靠谱直接停掉了。但是,平台签约了客户,交给第三方猎头公司操作,最后是什么原因导致没出单,这是一件说不清楚的事情。任何作为第三方的平台,只有不参与利益分配的前提下,才会出现“公正”!比如支付宝,如果在卖家每成交一单中提取20%手续费,就相当于参与了利益分配,那么,买方因质量问题想退货、退款就是绝对不可能得到“公正”待遇。任何一个裁判员参与双方中任何一方存在利益分配,就不可能是一场公正的比赛!
2.三方利益冲突。所有猎头平台的核心本质是“寻访外包”。猎头行业属于轻资产行业,人力成本是最大的成本。寻访外包,意味着成本转嫁,说白了,我不养那么多寻访,我只安排少量开发客户的人员,大量寻访人员工资、社保成本转嫁分散到各猎头公司身上了。也就是说,我开发的客户交给你来做,如果成单了,我有20%的收益,你有80%的收益,如果不成单,我没有寻访成本的人力成本支出。平台因为只获得成效收益的小头,这个盘子就必须非常大平台才能赚钱,假如签约100家客户其中有50%的客户成交,平台是亏的,假如签约1000家客户其中50%的客户成交,平台就赚了。但是,这1000客户其中没出单的50%客户是谁服务的?这些服务的猎头公司就是亏的!
三方利益冲突在于:甲方愿意付出的费用并没有增加,不会因为我和你猎头平台合作就提高费率,整个盘子的蛋糕还是那么大;平台方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必须签约大量客户,在成单概率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提高客户数量而实现自身利益;而猎头方,追求的是优质客户,在非自己签约的前提下,无法判断客户质量,所以,只能撞大运,撞上优质客户的赚了,撞上不靠谱客户的就赔了。
3.新增交易成本。共享经济的本质,是激活“闲置资源”,通过闲置资源创造新的社会价值。还以滴滴打车为例,如果滴滴打开只是有车族上下班在跑顺风车,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共享经济;如果为了开专车把工作辞掉了全职跑专车?这是共享经济吗?不是。招聘平台也一样,无论有没有猎头平台,客户都是那些客户,客户愿意支付的招聘成本也还是那些成本,这个量,并不会因为出现了猎头平台而有所增加。假如把整个社会愿意支付给招聘的费用为100,在没有出现猎头平台的时候,社会上所有猎头公司共同分享100;当猎头平台出现后,整个社会的“服务者”数量增加了,增加了平台的技术开发人员,他们,也需要从市场上这100的数字中吃一口饭。所以,假如原来服务者100人共同分配100个数字单位的蛋糕,但现因为新增了技术报务团队,需要105人来分享100个数字单位的蛋糕了。当然,整个市场不会是这样的一组简单的数字,但市场交易逻辑就是这样一个逻辑。
市场需要创新,但创新只有符合商业逻辑才会有生命力!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乾坤猎头公司微信平台:qiankun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