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试小同行过程中,我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做了几年的顾问,仍然意识不到自己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一直在做简历的搬运工,或者借用某些说法“猎头公司赚的是信息不对称的钱”——谬也。
做猎头,你到底靠什么赚钱?卖人头么?这是表象,真相是卖“判断力”。
所以,猎头公司的核心素质有两个——诊断业务的能力,和判断人的能力。
你的客户在行业处于什么位置?长板短板在哪儿?找这个职位的目的是什么?解决什么业务问题?具备什么素质和能力的人能解决这些问题?做过哪些工作的人可能具备这些素质?
你的候选人什么个性?个性上哪里长,哪里短?Ta过往的经验里,主要积累的价值是什么?过去的工作赋予了(或者验证了)Ta的哪些能力?Ta未来想做什么?为什么这么想?
这两个思路对上了,这个职位就成了一半,尤其是中高管职位。
我做顾问这十几年,个人成长上的收获非常大,得益于我共事的两方:客户和候选人,大概率比我自己更优秀,总能教到我一些新东西。
每一次当你的客户讲清楚他们业务走向和潜在机会的时候,对顾问而言都是半堂MBA课;
每一次一个优秀的候选人分享自己的职场经历和心得的时候,对顾问而言又是半堂MBA课;
顾问自己的反思、总结和判断,就是这堂完整的MBA课作业。
也许有小朋友会问:如果是工程师的职位,比如要三年的Java经验,哪里来的MBA课?还会问:不做低端职位,哪里来的高阶职位给你做?好吧,再往细致讲讲,一个小朋友怎样进阶为真正的顾问。
马克思教导我们“资本的原始积累,是血淋淋的”。所以,从Researcher开始也好,直接做顾问也罢(很多公司都跨过R这个培训阶段了,我认为合理性可以讨论),至少半年到一年血淋淋的原始积累期是跑不掉的。
小朋友两眼一抹黑进入猎头行业,首先要解决几个问题——了解某个行业里主流公司的运营逻辑,和职能架构;针对职位,了解在这些公司里这些职能的核心作用;判断什么样的目标公司能把潜在候选人找出来;和候选人建立一定的互信和有效的沟通。换言之,要织起两张网络,一张是人脉的基础网络,一张是行业的知识结构网络。即便做的岗位级别低,这些功课也是必须做的,织就这两张网络,懒不得,也没有太多捷径可走。
如果说找相对捷径的话,就是要有一个好的Mentor来帮你把关职位和人选的质量。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更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做优质客户的合理职位,顺着一两条业务线专注的理清需求和自己的知识结构。
忽略个人素质的差异,这个初步织网的阶段大概在一年到两年,如果你辛苦些,就短一些走过;轻松些,就拉长了成长周期。但这一步,无法缺省。
同时,养成好的工作习惯也有助于这条路走得快一些。比如时间管理,这个可以有空再展开分享,但最起码,每天到公司第一件事就是To-do-list,做一件,划一件;做好时间分割,保障每天的电话数量和电话质量,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个过程中,中低端职位,候选人相对年轻,对顾问的沟通挑战也小些是个学习的机会。不要怕被拒绝,哪个人的一生,不都是拒绝别人,又被人拒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