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三国,除了刀光剑影、黄沙蔽日的战场,纵横捭阖、挥斥方遒的权谋,背后更是一场人才争夺战。不论是早期的董卓、袁绍,还是后期三足鼎立的曹操、刘备、孙权,其崛起和没落都是伴随着选人、用人的全过程。
先说早期的袁绍,四世三公、天下门客众多,好比现在企业中的大公司、知名企业,一说起袁氏,江湖人都知道,因此有了好的雇主品牌。加上拥有冀、青、并、幽四州,公司规模大,自然吸引了很多优秀的人才。武有开疆拓土的颜良、文丑、张郃等大将,业务能力强;文有审配、逢纪、田丰、沮授、许攸等谋士作为公司的中后台管理人员,为经营出谋划策。可谓人才济济,兵精粮足。可是为什么后面会败给曹操呢?
我们先看一下曹操的人才配置。三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就像企业之间的竞争,一方面需要营销能力强,就需要好的武将阵前杀敌;另一方面需要好的运营管理,内部筹备调运粮草、运筹帷幄,制定公司竞争战略,这时就需要好的谋士。曹操创业初期的团队,武有家族成员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文有荀彧、荀攸。其中曹仁虽然战力稍弱,但胸有韬略,算是一个帅才。夏侯惇、夏侯渊都是勇猛之士,可见曹操公司在初创之处,也是类似家族企业,家族成员的帮助非常大。文有荀彧、荀攸,之后荀彧又举荐了郭嘉,这几位都是当世的杰出人才。
对比曹操和袁绍的人才配置,可以发现虽然袁绍帐下能人异士数量更多,而且河北多忠心义士,但从质量看,跟曹操相比,还是差一大截。特别是在谋士这块,荀彧、荀攸、郭嘉,以及后来的程昱,都是大才,在谋略、格局、专业能力方面比审配、逢纪等高明得多。
例如荀彧,曹操帐下首席谋臣,杰出的战略家。为曹操制定并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并在战术方面也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司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后人敬称他为“荀令君”。从小就被人认为有王佐之才,曹操攻打陶谦时吕布袭取了兖州,荀彧临危不惧单身前往说退豫州刺史郭贡的数万人马,并与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不久吕布败走,荀彧又劝说曹操迎接汉献帝,所以曹操非常敬重荀彧,每有大事都先与他商议。袁绍势力强大,曹操对是否与他开战而犹豫不决,荀彧就用四胜四败之说开导曹操,使他终下决心抗袁。官渡之战时回信坚定了曹操的意志,最后得已击败袁绍统一中原,这都是荀彧的计划。曹操外出攻城掠地,经常是留荀彧坐守后方,安定后院、筹措军粮,从战略和战术上看,袁绍的帐下就无人可以匹敌。
除了有拔尖的人才,曹操还非常善于时刻吸引人才。比如在征战过程中,降服吸纳的许褚、张辽、徐晃等,都成为曹操成就霸业的重要支撑。曹操在选人的过程中,一方面举贤不避亲,任用优秀的家族成员,另外一方面积极引入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应对公司不断扩张过程中的人才缺口。
除了选人,曹操技高一筹,在用人方面,曹操也远胜袁绍。比如善于采纳谋士的谏言,让人才觉得自己有用武之地。而袁绍好谋寡断,做事没有核心主张,导致内部谋士之间不和,互相拆台、各自为政,最终导致官渡之战大败。对于人才的尊重方面,曹操也做的很好,敬重忠义之士,比如关云长、沮授等敌方人才。对于前来归顺的,更是重视,比如在洗脚的时候,听说许攸来投,光着脚就出去迎接了。
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曹操善于根据将领特点,用其所长。例如,许褚、典韦壮武有力,忠诚奉法,曹操就让他们战则为军锋,息则统亲兵;臧霸有恩信于东土,曹操将青、徐二州托付于他,从而得以专心对付袁绍,不必以东方为念;降将文聘本是刘表帐下大将,在江汉一带颇有威恩,曹操任其为江夏太守,委以边事,使御孙权。
归根结底,曹操能够在选人、用人方面做得如此出色,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本身就非常优秀,是个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他一身戎马生涯中,有许多的胜战是他自己筹谋的,同时他还是文学家,个人综合能力强,故能吸引、识别优秀人才。
更多猎头职场资讯,请关注乾坤猎头公司微信平台:qiankun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