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风栉雨,资深猎头从中芯国际历程谈人才与产业的自主创新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强调科技兴国,社会上也宣传大力培养科技型人才,发展科技型产业。可是,时至今天,除了少数较为突出的公司(如华为)外,无论产业还是人才,并没有真正在高端科技尤其是芯片方面的自主创新上塑造真正的优势。
早在2016年,中科院士王贻芳就说道:“现在上海正在建设的自由电子激光项目,花费也达到了百亿级,我们中国其实已经到了应该投资百亿科学装置的时候了”,而另一位从中国科学院走出来的创业人士则强调:“一旦数百亿规模的项目建起来,将会带动磁场技术、微波技术、探测器、真空、电子学甚至是软件领域的众多技术创新。”
在今年的10月31日,姚洋在北大国发院举办的论坛上强调,发展自主技术,最重要的还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可见知识界对于技术发展、自主创新的重视程度。作为国内的主流意识以及关注科技发展和国家振兴的人来说,自然希望我们拥有更具优势的科技自主能力,拥有更大的自主创新能力,以便在摆脱国外各种壁垒与限制的同时,为发展铸造更加有力的引擎。
比较讽刺的是,最近还有两则报道,与此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不得不深思。
10月31日,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中有这样一个刺目的标题:揭秘当代盗墓术:高度职业化,河南、陕西、山西已形成高危地区。为了”发家致富“,”攫取不当利益“,很多”聪明人“不是将智慧用在正规的产业发展上,也没有心思做什么正规的技术研发,而是走”旁门左道“,利用所学的知识去推动”盗墓技术“的发展。
11月1日,还有一则报道引人注目。“一个时代落幕?中关村昔日地标关停。”,作为曾经耀眼的IT发展标志,作为应时而起的科技先锋代表,中关村沦落到今日,令人叹息。然而,正如一些人所说的那样,中关村很多商户打着“科技开发”的旗帜,实施走私、倒卖甚至骗人的行为。作为一个曾经的“知识分子”创业的天堂,中关村一度在人们眼中变成了“骗子窝”。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就曾经质问中关村电子城的商家:“扪心而问,你们做了多少偷梁换柱勾当?卖了多少水货假货?暴打了多少客户?这是因果报应!”
可以看出,我们在主张自主创新、人才培养和技术发展的过程中遭遇到了怎样的尴尬。强调创新与发展与现实的形式路线以及蝇营狗苟的勾当形成了裹着科技发展外衣的两张皮。
自主创新、科技发展是兴国之本,是人才培养的战略性重点,然而这一道路却并不好走。多少年来,一路坎坷至今,最明显不过的例子,就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中芯国际”。
在华为遭遇美国制裁,芯片技术成为卡脖子项目的时候,中芯国际曾显露自己的身手,给了我们巨大的希望。但是,刚刚有所作为,现在又面临被美国制裁的命运。很多人也有疑问,为什么自主发展芯片技术这么难?这背后的故事会让你明白一个核心产业的崛起是多么的不易。让我们更明白人才与自主的重要性。
中芯国际的技术历程
中芯国际成立于2000年,正值世纪大转折的时期,我们国家努力进行技术发展的时候。但是,成立之初的中芯国际,实则是一个“代工”工厂。所采用的技术路线是“拿来”,是直接搬运国外的现成样本。
我们不能苛责什么,因为刚刚成立的公司需要生存。即便如此,刚刚成立的中芯国际便受到了西方33国签订的《瓦森纳协议》的限制。在成立第一年,向美国购买电子束系统时,直接被布什政府冻结交易。
为了能够进行正规量化生产运营,必须突破技术的限制,必须具备系统化技术运行的能力。为此,中芯国际做出一系列努力。
1.为了突破《协议》限制,不得不将公司注册在开曼群岛。
因为协议的限制,不能够有效引进技术,面临的限制太多。为了避开这道障碍,公司将上海中芯国际的注册地选在了开曼群岛。
2.股权换技术
仅仅选择注册地还不能有效引进技术,为了能够搭建技术体系,创始人张汝京将德国英飞凌、新加坡特许半导体、日本东芝、富士通等芯片巨头从客户变成了利益绑定的股东。2004年,又以11.42%的股权,换来了摩托罗拉位于天津的8寸晶圆代工厂。
至此,中芯国际的技术输入达到国际国际水平,具备了一展手脚的基础。
3.台积电的报复
面对中芯国际的崛起,同为芯片巨头,作为美国“代工厂”的台积电并不高兴,利用手中的资源和优势频频向中芯国际发动挑战。
因为中芯国际的技术员工,有很多来自台积电,在工作中难免会使用或模仿台积电的一些技术。基于此,2003年底,台积电一纸诉状将中芯国际告上了位于美国加州的法庭,以技术侵权为由,要求赔偿10亿美元。
经过多次交涉与斡旋,到2005年,疲于应付的中芯国际向台积电赔偿1.75亿美元。
但这还不算完,不久之后,台积电的第二波报复又来了。因为2005年双方和解,签下了“中芯的所有技术都需供台积电自由检查”的条约,2006年台积电以中芯国际违反《和解协议》为由,再次要求赔偿。
再一不能再二,势力弱不等于软柿子,面对台积电的无理要求和嚣张挑衅,中芯国际没有再低头。台积电在美国加州上诉,而中芯国际则在北京高院反诉。因为北京高院的审理时间早于加州法院,利用区域时间差和不同的规则,中芯国际变被动为主动。
遗憾的是,这场官司以台积电胜诉结束。除了赔款之外,中芯国际还让出了10%的股份。
4.舆论压力
就在中芯国际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更为不利的舆论压力接踵而至。2006年上海交大交大教授陈进爆出“汉芯造假”丑闻,一时舆论哗然,让大众将中国半导体与骗子直接联系起来。各种负面报道和舆论压力不断,一度导致政府对于芯片产业的扶持力度降低。
中芯国际在技术突破的路上可谓坎坷多难,不得已的技术引进与面对各大芯片巨头的无力感,实则这个中字号企业羸弱异常,步步艰辛。一家真正的自主创新型科技企业崛起,是何其艰难!为什么这么难?因为我们的基础太薄弱,人才储备量极低,资本倾斜度不够。
2000年至今,国家的高等教育越来越放开,培养了大量的高等人才,可是能够参与或主导芯片或半导体设计、研发与技术加工应用的,凤毛麟角。没有人才作为基础,是无论如何都很难崛起的。
中芯国际的人才窘境
一家高科技企业,一定拥有高科技人才。在国际化的今天,这些人才可能来自五湖四海,但是人才的数量与质量要能够得到保证。为此,中芯国际也相当不易。
1.股东人才输入
因为中芯国际的技术合作方来自世界许多国家,这些股东不仅享受营业的红利,同时也要进行相当的人才输出。
一开始,中芯国际的关键人才便来自于这些股东。比如日本、德国等国家的主要技术人员。他们利用自己的知识与经验,搭建了最初的技术基础框架。
2.同行人才挖掘
正如我在上面所言,与中芯国际行业最相近的公司是台积电,所以大量的台积电离职员工被安排到中芯国际工作,人数达到数百人之多。
这些人经验丰富、操作技能熟练,能够在当初的条件下很好地满足公司生产经营的需要。
3.随着公司壮大,引来行业精英
经过多年努力,2010年之后,中芯国际逐渐摆脱被动和低靡的局面,在规模、实力和盈利能力等方面上了很大一个台阶。也正是基于此,一些国内外的行业精英开始加盟公司。
2016年,台积电原来的2号人物蒋尚义举家迁来大陆,加盟中芯国际,担任公司董事;
2017年,三星梁孟松加盟中芯国际,在短时间内带领团队掌握28nm HKPG工艺,两年后正式量产14nm FinFET,后来成为中芯国际联合首席执行官。
2019年,来自台积电的杨光磊加盟中芯国际,在大力提升中芯国际研发能力的同时,成为公司的董事。
中芯国际的人才引进之路是伴随着成长同步进行的,人才引进的难度与公司的发展程度成正比。越是困难的时候,越缺少人才,而随着不断壮大,精英人才也多了起来。但是,即便这些精英的加入,仍然不能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因为迄今为止,自主创新的能力仍然没有完全实现,仍然在被卡脖子。
产业及人才的尴尬与希望
大批量的高端技术人才、研发人才从何而来?前不久,某数据网站给出的统计结果显示,当前最热门的专业是金融,其次是计算机。
我们不能埋怨人才的选择,因为人才的产业化需求和满足时战略性布局的结果,即便有大量的半导体人才,也未必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因为,迄今为止,很多即时兴起的所谓“芯片产业项目”根本都是走形式。很多人不喜欢扎扎实实做事,而是剑走偏锋,耍一些小聪明,走一些歪门邪路。这样的风气与习惯,怎能承载真正的自主创新与科技发展的重任?
10月份,光明网就曾这样报道过:“多家明星芯片企业烂尾的消息引起舆论广泛关注。如投资1280亿元、武汉市的明星项目武汉弘芯,传出停工甚至可能烂尾的消息,据媒体报道,斥巨资建造的厂房,已是杂草丛生,丝毫看不出这曾经是代表着中国芯片最先进生产基地。”类似这样的案例太多了。如果不能够沉下心来做事,不能够真正地培养人才并塑造人才就业与发展的良好环境与条件,最后还是要卡脖子。
经历过资本重组与治理整合的中芯国际,是慢慢走过来了,近三年研发费率占到17%、19%和22%,远高于台积电的费率。而且在不利的国际局势下,中芯国际加大了国内力量的整合力度。最近,一家叫做青岛聚源芯星的企业出现在中芯国际的上市战略配售名单里。这家公司可不得了,它背后有15家中国半导体企业联合入股,里面有做设备的中微、有做材料的新阳、也有搞设计的韦尔,几乎把中国半导体精华全部拉拢其中。
不利环境下,产业凝聚力增强,不是抱团取暖,而是合力突围,众志成城。或许,自主创新和技术强大的希望就在这些悄然变化之中吧。
作为一个职场领域的作者,我个人也希望这条路越来越好,因为这意味着更多的人才有更好的用武之地,意味着人才培养和发展将会向更科学合理,意味着更加繁荣和健康的职场。
选猎头公司就找乾坤猎头,咨询热线: 400-6222-973
简历在线投递请登录:www.qiankunlt.com
猎头HR人脉资源群:3119474,高端交流,人才共享
更多猎头职场资讯,请关注乾坤猎头公司微信平台:qiankunlt